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渊林默的其他类型小说《结局+番外血色平安夜林渊林默》,由网络作家“一南柯一”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末的午后,张成栋把我叫进了他那间充满雪茄味和权力气息的书房。这是他第一次,以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面对我。他靠在宽大的真皮老板椅上,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名贵的红木桌面,目光像鹰隼一样锐利:“林老师,坐。听说,你认识一个叫艾伦的投资高手?”来了。我心中冷笑翻腾,脸上却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甚至带上了一丝小人物被大老板突然关注的惶恐:“张……张总,您怎么知道?就是以前偶然认识的,不太熟……他那个人,喜欢吹牛,我也就是听个热闹。”“哦?吹牛?”张成栋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身体微微前倾,“我怎么听说,他那个‘绿洲计划’,搞得风生水起,不少人都赚了大钱?”我“慌忙”摆手,脸上写满“诚惶诚恐”:“张总,您可别听外面瞎传!那种高风险的东西...
《结局+番外血色平安夜林渊林默》精彩片段
末的午后,张成栋把我叫进了他那间充满雪茄味和权力气息的书房。
这是他第一次,以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面对我。
他靠在宽大的真皮老板椅上,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名贵的红木桌面,目光像鹰隼一样锐利:“林老师,坐。
听说,你认识一个叫艾伦的投资高手?”
来了。
我心中冷笑翻腾,脸上却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甚至带上了一丝小人物被大老板突然关注的惶恐:“张……张总,您怎么知道?
就是以前偶然认识的,不太熟……他那个人,喜欢吹牛,我也就是听个热闹。”
“哦?
吹牛?”
张成栋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身体微微前倾,“我怎么听说,他那个‘绿洲计划’,搞得风生水起,不少人都赚了大钱?”
我“慌忙”摆手,脸上写满“诚惶诚恐”:“张总,您可别听外面瞎传!
那种高风险的东西,动不动就血本无归,我们这种普通人碰都不敢碰。
我对金融一窍不通,真的,就是听他吹过几次……”我刻意贬低自己,强调风险,摆出“敬而远之”的姿态。
这种反应,反而更能激发张成栋这种自负者的征服欲和掌控欲。
他会认为,这是普通人无法理解和把握的机会,而他,张成栋,正是那个能够驾驭风险、攫取超额利润的天选之子。
“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孪生兄弟。”
张成栋语气变得和缓,甚至带上了一丝“提携”的意味,“林老师,你不用紧张。
我只是对这个项目有点兴趣。
你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那个艾伦?
就当帮我个忙。
放心,事成之后,我亏待不了你。”
他果然上钩了,而且试图用“好处”来收买和控制我。
多么熟悉的套路,金钱,永远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我脸上露出“受宠若惊”又夹杂着“为难”的神色:“张总……这……我试试吧,但不一定能联系上他,他那个人神神秘秘的,经常满世界跑……”接下来的几天,我开始和他上演一出精心编排的“联系——受阻——再联系——终于搭上线”的戏码。
每一次“进展”,都伴随着我对“绿洲计划”更多“细节”的“无意透露”,以及对“巨大风险”的反复“担忧”。
这种“担忧”,反而像兴奋剂一
样,不断刺激着张成栋那颗被贪婪点燃的心脏。
他开始投入资金,第一笔是试探性的五百万。
我通过那个虚假的后台,在短短三天内,就给他制造了一个百分之十五的“账面回报”。
当张成栋看着手机短信里那串代表“收益”的数字时,他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贪婪和志在必得的笑容。
他走过来,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带着一种上位者的“亲切”:“林老师!
干得不错!
继续跟进!
这个艾伦,有点意思!”
那一刻,他手掌的温度仿佛带着地狱的硫磺气息,烫得我皮肤生疼。
我几乎要控制不住心中的暴戾,将他那只肮脏的手扭断!
他的笑容,和他撞死我妻女后,逍遥法外时可能露出的那种冷漠而得意的笑容,在我眼前重叠、扭曲!
但我死死地忍住了。
牙关咬得太紧,口腔里弥漫开一股血腥味。
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我要的,是他倾家荡产,是他身败名裂,是他从天堂坠入地狱!
然而,就在我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引导他投入更多资金时,一个我始料未及的变数,悄然出现了。
张天宇,这个被我视为棋子和工具的少年,竟然对我的“金融知识”产生了远超普通孩子的好奇心。
他不再满足于听我“转述”,而是开始自己偷偷上网搜索“区块链”、“海外投资”之类的信息。
一天晚上,他拿着平板电脑,一脸困惑地找到我,指着屏幕上的一则新闻:“林老师,你看这个……报道说是一种新型的区块链投资诈骗,手法……怎么跟你那个朋友的‘绿洲计划’,听起来有点像啊?”
我的心,毫无预兆地,猛地一沉!
(六)少年的疑虑张天宇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映着平板屏幕的光,也映着我瞬间僵硬的脸。
那篇报道我看过,是一个手法相对粗糙的庞氏骗局,利用了时髦的区块链概念,但核心逻辑与我设计的“绿洲计划”在表面上,确实有几分令人不安的相似。
该死!
我精心构建的防火墙,竟然可能被这个半大的孩子,用一把最普通的钥匙捅开一个缺口!
“哦,这个啊,”我的大脑在零点零一秒内高速运转,脸上迅速切换回温和而“博学”的笑容,接过平板,“我看过这个报道。
金
有告诉他我的真实身份,没有告诉他林渊就是林默,没有告诉他我接近他的真实目的,以及我在他父亲倒台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真相,对他来说,是另一种无法承受的残忍。
我只是像过去一样,以一个关心他前途的老师的身份,给了他一些学业规划和调整心态的建议。
临走前,我留下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笔钱,不多,但足够支撑他到大学毕业。
我告诉他母亲,这是我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委托我转交的助学金。
我知道,这点微薄的补偿,无法真正弥补我对他造成的伤害。
这更像是我对自己良心的一种赎罪,一种自我安慰。
离开那座城市的前一天,我又去了一趟墓地。
夕阳的余晖洒在墓碑上,晚晴和星辰的笑容,温暖而宁静。
“晚晴,星辰,”我蹲下身,轻轻擦拭着墓碑,声音低沉而沙哑,“爸爸要走了。”
“爸爸差点走错了路,差点变成了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是你们……是你们留在爸爸心里的爱和光,在最后关头,拉了爸爸一把。”
“对不起……也谢谢你们。”
复仇的火焰,终于彻底熄灭了。
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和一颗千疮百孔、却又似乎获得了一丝微弱喘息的心。
我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毁灭一切的复仇者林渊,也不是那个曾经天真、幸福的大学教授林默。
我是一个背负着沉重过往,带着无法愈合的伤疤,需要重新寻找生命意义的幸存者。
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但我知道,我不能再被仇恨囚禁。
我要带着对她们永恒的爱,努力地,活下去。
活出一点……人应该有的样子。
哪怕,只是为了不辜负她们曾经给予我的,那短暂却足以照亮一生的温暖。
(十)余烬微光:向阳而生的路我最终选择了一个与过去彻底割裂的地方。
一个位于南方山区,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偏远小镇。
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霓虹闪烁,没有那些会勾起痛苦回忆的熟悉街景。
只有连绵起伏的黛色山峦,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乡民。
我用仅剩的一点积蓄,在镇子边缘租下了一个带小院子的破旧瓦房。
我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向阳”。
面向阳光。
这像是一种
自己知道的海外账户信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一根根致命的蛛丝,被我小心翼翼地收集、整理、分析。
一张针对张成栋的、用信任和信息编织的捕兽夹,正在悄然成形。
而我,白天是循循善诱的“林老师”,夜晚则在仇恨的火焰中反复炙烤自己的灵魂。
这种精神分裂般的折磨,是复仇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深渊边缘的致命诱惑时间是最高明的伪装者,在日复一日的辅导和“倾听”中,我对张成栋的心理画像越来越清晰。
这个人,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与反社会倾向的结合体。
极度自负,迷信自己的直觉和掌控力;对金钱和权力有着病态的渴求;冲动易怒,缺乏共情能力;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道德和法律形同虚设。
他的贪婪,是他最坚固的堡垒,也是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的复仇计划,必须精准地击中他的软肋。
暴力太低级,也太容易暴露。
我要做的,是摧毁他视为生命的一切——财富、地位、名声,让他从云端跌入泥沼,让他尝到比死亡更痛苦的、一无所有的绝望滋味。
这需要一个完美的“局”,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陷阱。
我开始利用“林老师”这个安全无害的身份,在辅导间隙或闲聊中,“不经意”地向张天宇“科普”一些金融领域的“前沿知识”。
当然,是以一种“外行看热闹”或者“转述朋友见闻”的方式。
“听说现在国外流行搞什么区块链农业,听起来挺玄乎,说是能把投资翻好几倍,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我有个以前认识的朋友,搞虚拟币,一夜暴富,但也见过一夜倾家荡产的,这种东西风险太大了,咱们普通人玩不起。”
我把这些信息包装成道听途说和事后感慨,夹杂着对“高风险高回报”的“敬畏”和“惋惜”。
我知道,张天宇这颗棋子,会在与父亲的日常互动中,无意间将这些“时髦”的词汇和概念传递过去。
青春期的孩子,总想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的“见多识广”。
与此同时,我在暗网和一些隐秘的网络角落,重新激活了几个我过去因学术研究而建立的虚假身份。
一个“浸淫华尔街多年的神秘操盘手”,一个“掌握东南亚新兴市场内幕的投资大佬”。
高薪工作,转而投身教育,尤其擅长引导“问题少年”。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故事”,都暗藏心理诱导的钩子。
搭上张家的线,比想象中更顺利。
张成栋的妻子,一个被奢华生活掏空了灵魂、只关心儿子成绩和社交圈的女人,在面试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名师后,见到了我。
面试地点就在张家别墅那间过分奢华的偏厅。
我穿着熨帖但略显陈旧的衬衫,戴着一副平光眼镜,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落魄文人”的气质。
我没有急于推销自己,而是先倾听她对儿子的抱怨和焦虑——典型的豪门母亲式焦虑,对成绩的执念,对儿子叛逆的束手无策。
我运用了“共情倾听”和“需求重塑”的技巧。
我没有直接反驳她的观点,而是先表示理解,然后巧妙地将她对“成绩”的单一关注,引导向“孩子内心成长”、“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等更深层次、也更符合我“人设”的教育理念上。
我引用了几个心理学案例,分析了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并“不经意”地透露出我过去成功转化类似“问题少年”的“案例”。
我的语速平稳,眼神“真诚”而“专注”,身体语言开放而自信。
我知道,对于这位习惯了他人奉承和顺从的富太太来说,我这种“专业”、“冷静”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反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林老师,天宇就拜托你了。”
她眼中最后一丝疑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急切。
成功了。
我像一条蛰伏许久的毒蛇,终于钻进了猎物的巢穴。
第一次以“家教”身份踏入别墅主楼,客厅中央那副巨大的全家福刺痛了我的眼睛。
张成栋搂着妻儿,笑容满面,春风得意。
那笑容,仿佛在无声地嘲讽着墓碑下我冰冷的妻女。
我低下头,死死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用疼痛压制住几乎要冲出胸腔的滔天恨意。
再抬起头时,脸上已是温和谦卑的笑容。
楼梯上传来脚步声,一个少年慢吞吞地走下来。
他穿着宽松的卫衣,眼神桀骜,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戒备和一丝难以察觉的孤独。
他就是张天宇。
“你好,天宇。
我是你的新家教,林渊老师。”
我伸出手。
他只是瞥了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