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存在的缺陷,设计出了一套技术上更先进、更稳定、并且成本效益更高的替代方案,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国际影响力,直接将这份“风险评估报告”和“优化建议”,以第三方独立机构的名义,递交给了项目招标委员会的高层。
这是一记釜底抽薪的阳谋!
决标会议当天。
霍靳北带领着他的精英团队,意气风发地走进会场。
他自信满满地展示了霍氏集团的技术方案、实施能力和报价优势,引来了在场部分专家和领导的点头认可。
他甚至在发言的最后,意有所指地强调:“霍氏集团深耕能源领域数十年,拥有最成熟的技术和最可靠的团队,绝非某些刚刚涉足此领域、试图用概念和噱头来投机的‘新玩家’可比。”
矛头直指陆氏资本。
就在霍靳北以为胜券在握,准备接受祝贺的时候。
陆时屿代表陆氏资本及其国际合作团队,从容登台。
他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方案,而是先对霍氏的方案表达了“部分的认可”,然后话锋一转,语气温和却字字千钧:“霍总刚才提到了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这一点我们深表赞同。
但我们注意到,霍氏方案中关于核心控制模块在‘复合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似乎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他精准地指出了那个被霍氏忽略的“小概率风险点”,并且引用了国际上最新的几份关于类似环境下设备失效的权威研究报告作为佐证!
更致命的是,他还“恰到好处”地提到了五年前霍氏内部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关于此风险的早期讨论记录(这自然是我提供给他的信息,经过了巧妙的包装和侧面印证)。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招标委员会的技术专家们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开始交头接耳,并向霍氏团队提出了尖锐的质询!
霍靳北脸上的自信笑容瞬间僵住,他猛地看向台上的陆时屿,又难以置信地看向自己团队的技术总工——那位总工此刻脸色惨白,冷汗涔涔,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试图辩解,但陆时屿团队准备充分,后续展示的替代方案,无论是在技术前瞻性、风险规避能力,还是在成本控制和国际合作资源上,都明显优于霍氏。
结果,毫无悬念。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