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大胆创新,舍弃了传统使用黏合剂粘连活字的固定方式,改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的办法来稳固木活字,同时,将木活字改为质地比较坚硬的梨木或枣木,成功改良了木活字印刷技术,有力地证明了只要方法得当,木活字不仅能够用于活字印刷,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泥活字更为便捷。
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虽早已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化作难以追寻的尘埃,但他所遗留的精神火种,却穿越时空,熊熊燃烧,从未熄灭。
在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知识传播格局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越发深切地领悟到,那种面对困境“死磕到底”的坚定执着、敢于冲破传统“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勇气,以及秉持开放包容、共享成果的广阔格局,是何等的珍贵与不可或缺。
从设立“毕昇印刷技术奖”,激励印刷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到以“毕昇舰”命名,彰显对科技创新者的尊崇;再到月球环形山被命名为“毕昇”,这一来自宇宙的独特荣誉,以及现代印刷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进程中,我们终得以在历史周期中看清:那些曾被时代冷落的技术火种,终究会在新的社会架构中找到燃烧的象限。
这大概便是创新的妙处——看似被取代的旧物,总能在新时代找到化身。
这,或许正是毕昇跨越千年,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遗产。
流动水墨:孙知微的绘梦人生在眉州彭山的一隅,有位画家名叫孙知微,他虽然出身农民,却拥有不凡的才华。
孙知微常住青城县白侯坝赵村,他选中了一处幽静的居所,那里水竹茂密,如同世外桃源,喧嚣尘世仿佛都被隔绝在了门外,在这里,他可以放下一切尘世的纷扰,沉浸于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孙知微天资聪慧,个性鲜明。
他不热衷于追逐名利,更不拘泥于世俗成规。
孙知微擅长人物肖像画,在他的笔下,人物仿若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这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好似随时都会从画布上走下来。
孙知微的心灵深处,佛教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他常常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与感悟,化作寺院墙壁上的壁画,让那些原本沉默的石壁也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蜀中的诸多寺院,大多留下了他亲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