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车水马龙间,智能系统自主协调着一切,“它能让城市的运行更加智能高效,像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提前预判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两人你来我往,用全息投影技术隔空斗法。
沈知意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顾承渊则回应以 AI 助教提升教学个性化体验;沈知意展示环保能源在居民社区的分布式应用,顾承渊便抛出集中式能源管控的高效协同优势。
答辩进入白热化阶段,专家们开始抛出犀利的问题。
一位资深学者提问:“二位,你们的方案在技术实施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确保落地过程中的稳定性?
尤其是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系统能否持续运行?”
沈知意不慌不忙,调出一系列模拟测试数据:“我们前期进行了上百次的灾难模拟,从地震到洪水,区块链节点的分布式架构能够保证部分区域受损时,其他区域依然正常运作。
同时,我们配备了应急能源储备,足以维持关键系统 72 小时不间断运行。”
顾承渊紧接着补充:“而我们的神经拟态算法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学习调整,自动优化资源调配。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识别救援通道,优先保障救援力量的通信畅通。”
台下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这场答辩,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理念的碰撞。
双方在互相切磋中,不断完善着各自的方案,也让外界看到了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
临近尾声,主持人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二位觉得此次合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沈知意和顾承渊对视一眼,沈知意微笑着回答:“或许是如何让两个强势的团队真正融为一体,发挥出 1 + 1 > 2 的效果。”
顾承渊点头赞同:“但我相信,只要目标一致,方法总比困难多。”
答辩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会场。
这场精彩绝伦的对决,为他们的合作之路拉开了序幕,也让所有人对未来的智慧城市充满期待。
第三章:意外合作原本以为拿下项目已是板上钉钉之事,然而,现实却给了沈知意和顾承渊一记沉重的打击——项目意外流标。
消息传来,整个联合团队都陷入了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