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玉匣在林清棠的书案上,嘉庆元年《泰山志》的残页已经泛黄。
这残页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每一道褶皱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林清棠常常对着这残页发呆,她试图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寻找关于赤鳞鱼的线索。
屏幕的蓝光映着她眼下的乌青,这是她长时间熬夜研究的结果。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
古籍扫描件里“以竹编盖,十活一二”的记载与眼前暴毙的鱼群重叠在她的脑海中。
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赤鳞鱼生存危机背后的秘密之门。
忽然,文献中夹着的工笔画让她瞳孔骤缩。
那是一幅乾隆御赐的掐丝玉匣的工笔画,画面精致细腻,玉匣上的纹样竟与今晨石碑如出一辙。
这个发现让林清棠心中一惊,她感觉到这其中一定有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
在古代,泰山被视为神山,而赤鳞鱼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乾隆时期,对于奇珍异宝的珍视和对神秘事物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掐丝玉匣可能是当时用于盛装赤鳞鱼或者与赤鳞鱼相关物品的容器。
它的存在可能暗示着当时人们对赤鳞鱼的一种特殊对待方式,也许是一种祭祀或者供奉。
林清棠开始深入研究这个玉匣的历史背景。
她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发现乾隆年间,泰山地区的赤鳞鱼就已经备受关注。
当时的皇家可能将赤鳞鱼视为祥瑞之物,所以才有了这样精美的玉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对于赤鳞鱼的态度可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许与赤鳞鱼的生存环境变化有着某种联系。
窗外,惊雷劈开夜幕,闪电照亮了标本室的玻璃缸。
那尾祖父留下的赤鳞鱼标本突然泛起金光,鳞片上的神秘纹路如水银流动。
这突如其来的景象让林清棠震惊不已。
她仿佛感觉到这尾标本正在向她传达某种信息。
林清棠触电般翻开《泰山药物志》,这本古老的书籍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那是岁月的气息。
泛潮的纸页间飘落半枚鱼形玉珏,缺口处与她颈间祖传的吊坠严丝合缝。
这一发现让林清棠心中的疑惑更加深了。
这个玉珏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她家族与赤鳞鱼之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