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中国古筝和电子合成器同台演奏《阳关三叠》,台下坐的全是金发碧眼的年轻人。
他们跟着节奏摇摆,散场后追着问曲子里的东方故事。”
蓝思莹的睫毛微微颤动,黄怡梦也不自觉放下了交叉的双臂。
李老师起身走到窗边,夕阳为他的轮廓镀上金边:“敦煌的飞天壁画,不也是西域画法和中原线条碰撞的产物?
关键不是古典还是现代,而是如何找到共鸣的支点。”
他转身时,西装口袋里掉出一张泛黄的照片 —— 那是年轻时的他与一位舞者在舞台上的合影,背景幕布上同时画着水墨画和几何图形。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的嗡鸣声和白炽灯管的电流声在持续作响。
黄怡梦弯腰捡起照片,指尖轻轻抚过照片边缘:“李老师,您是说...... 我们可以把《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拆解,用现代舞的肢体语言重新诠释?”
“不止如此。”
李老师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口袋,“蓝老师的钢琴能不能模拟雨声,配合舞台上的全息水幕?
黄老师的舞蹈动作,可否融入戏曲水袖的元素?”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却又藏着一丝期待,“艺术不该是选择题,而应该是融合题。”
蓝思莹望着黄怡梦欲言又止的神情,突然想起台风夜那双奋不顾身护住乐谱的手。
此刻对方眼中跳动的火花,与那时一样炽热。
窗外的夕阳正坠入云层,最后的霞光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了一起,分不清哪道轮廓属于古典,哪道又属于现代。
3 舞台共舞:默契的绽放在艺术总监李老师的启发下,蓝思莹和黄怡梦摒弃前嫌,开始着手将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深度融合。
她们先是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泡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资料室里,翻找出历年文艺汇演的影像资料、古典音乐理论书籍,以及现代艺术创新案例的纪录片,试图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灵感。
蓝思莹将《春江花月夜》的古谱铺在长桌上,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记号笔标注不同的音乐段落。
她一边哼唱旋律,一边分析哪些部分适合保留古典韵味,哪些地方可以大胆创新。
“你听这段泛音,” 她将耳机递给黄怡梦,“古筝的空灵音色与钢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