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星光更明亮的光芒,“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月球。”
4 月壤之下的星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边缘,十二台 “女娲” 型建筑机器人正用金刚石钻头啃食着万年陨石坑的玄武岩。
林深透过基地主控室的全景舷窗,看着银白色的纳米机械虫群如活物般在月壤中穿梭 —— 这是系统新解锁的分子重构技术,能将月壤中的钛铁矿和玻璃珠转化为高强度建筑材料,效率比传统 3D 打印快三十倍。
“第一座气闸舱完成密封测试。”
陈雨薇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她此刻正在距离基地三公里的勘探车上,“根据‘嫦娥二十四号’传回的光谱数据,陨石坑底部的钍元素浓度异常,而且……” 她的语气突然顿住,“雷达探测到地下五百米有规则几何结构。”
林深的视网膜界面立刻弹出系统提示:检测到地外构造反应,消耗 10000 科技点解锁地质穿透成像技术。
全息投影中,月球岩层像被剥去外皮的洋葱层层展开,在终年阴影区的深处,一个由十二根棱柱组成的星型结构正散发着微弱的量子辐射。
“让‘盘古’钻探车准备。”
他按住耳麦,心跳加速,“目标深度 637 米,注意避开岩层中的氦 - 3 富集带 —— 那些外星结构可能和太阳风能量储存有关。”
三小时后,钻探车的机械臂带回了第一块样本:黑色晶体表面蚀刻着类似甲骨文的螺旋纹路,当暴露在模拟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束下,纹路竟开始缓慢旋转,投射出的光影在实验室地面拼出一幅星图 —— 每颗亮点都对应着近十年太阳异常活动的爆发点。
“这是坐标。”
天体物理学家张昭将星图与银河系星图比对,指尖划过猎户座腰带位置,“所有亮点都指向人马座 A * 黑洞方向,而太阳恰好位于这些坐标的几何中心。”
系统界面突然闪烁,人类科技认同度突破 40%,解锁 “太阳风能量耦合技术”—— 可将日冕物质抛射能量转化为基地供能。
林深盯着正在分析晶体的量子计算机,突然想起三天前地球监测站的警告:下一次太阳耀斑爆发强度将达到 X30 级,而爆发时间,正好是钻探